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早在西周时期,周天子分封天下,诸侯国林立。为维护以周天子为中心的统治秩序,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——周公旦开始制礼作乐,即周礼。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,成为维护宗法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。礼乐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非常完善的发展,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。
东周时期,周王室衰弱,诸侯争霸,礼坏乐崩,礼乐制度受到严重冲击。儒家创始人孔子将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。
以周礼为工具来维护周天子的宗法统治,形成了周代特色的礼乐制度、礼乐文化和礼乐文明,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。
乐教是人类社会的和谐之源
礼乐文化,是从祭祀文化发展而来的。
“礼”之本义,据许慎《说文解字》:“礼,履也,所以事神致福也。从示从豊。”所谓“豊”,乃“行礼之器,从豆,象形。”近人王国维考证,“豊”诚为礼器,然非“从豆”,而是“像二玉在器之形”。古者行礼以玉,《尚书·盘庚》中所谓“具乃贝玉””说的就是以玉礼神。从甲骨卜辞中“围”(即“豊”)字的结构上看,是在一个器皿里盛二玉以奉事于神。王氏据之得出结论:盛玉以奉神人谓之围若豊,推之而奉神人之酒醴亦谓之醴,又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。因此,“礼”之本义乃指祭神之器,而后引用为祭神的宗教仪式,再而后才泛指人类社会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仪式。
那么,“乐教”到底有何内涵呢?首先,“礼”是人生行为的外在规范,“乐”是对人心灵的美化。
《礼记·乐记》指出,“乐由中出,礼自外作。乐由中出故静,礼自外作故文……乐至则无怨,礼至则不争。揖让而治天下者,礼乐之谓也。”意思是,乐是从内心发出,礼是外部表现。因为乐从内心发出,所以诚实无伪;因为礼从外部表现,所以文质彬彬……乐深入民心,就会消除怨恨;礼得到贯彻,就会消除争斗。古代圣王之所以能以谦恭礼让就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,正是由于礼乐在起作用。
其次,音乐还是一种良好的沟通方式。
《史记·乐书》谓:“乐在宗庙之中,君臣上下同听之,则莫不和敬;在族长乡里之中,长幼同听之,则莫不和顺;在闺门之内,父子兄弟同听之,则莫不和亲。”意思是,在宗庙里演奏先王之乐,君臣上下一同聆听、没有谁不附和恭敬;在族长乡里演奏音乐、年长的和年幼的人一同聆听,没有谁不和谐顺从;在家门之内演奏首乐,父子兄弟一同聆听、没有谁不和睦亲近。
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也反复强调“礼、乐”的重要性。他认为,一个国家兴衰的重要标志在于“礼、乐”。于大的方面,如治国安邦。一个国家要想和谐、稳固,必合乎礼、正乎乐;于小处看,礼在于“博学于文,约之以礼”,陶冶人的境界、情操,使人眼界豁达、心胸开朗,同时也是规范约束自己的一个行为准则。因此,在孔子的设想中,礼无疑是能够使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途径。
琴歌是诗词与音乐、演唱与演奏相结合的艺术
琴歌,古即有之。即抚琴而歌,是中国古琴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,是诗词与音乐、演唱与演奏相结合的艺术。
先秦时代弦乐器很少,所以琴、瑟就成了当时重要的乐器,人们常用它来为歌唱伴奏。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相和歌、隋唐时代的清乐,琴都是伴奏乐器之一。《尚书·益稷》记载:“博拊琴瑟以咏。”《琴史·声歌》中曾提到:“歌则必弦之,弦则必歌之。”又说“子夏弹琴以歌先王之道”。《论语·阳货》记载:“子之武城,闻弦歌之声。”这些记载说明古人常常一边唱歌,一边用琴、瑟伴奏。这种形式又称为“弦歌”,其历史悠久,而且广为流传。
东汉蔡邕《琴操》和宋郭茂倩《乐府诗集》,都收集了大量古琴歌词。最早的琴歌,只有南宋姜夔《古怨》、陈元靓《事林广记》中的《黄莺吟》二曲。明、清两代出现了一些琴歌专辑,如明代有龚经《浙音释字琴谱》、谢琳《太古遗音琴谱》、黄士达《太古遗音》等。在以琴曲为主的琴谱中,如明代朱厚爝《封宣玄品》、汪芝《西麓堂琴谱》、蒋克谦《琴书大全》等,也收了少数的琴歌。
在宋代以前,琴歌与琴曲并茂,宋以后的琴谱,或有词,或无词,但人们多重视琴曲的弹奏,不重视琴歌,甚至于否定它。至明代浙派琴家箫鸾、虞山派严澄等人,明确地提出“去文以存勾剔”的主张,认为凡“取古文辞用一字当一声”或“取古曲随一声当一字”都不可取。他们反对琴歌歌词,认为其虽然采用优美的诗词,但由于吸收了民歌、小调等民间音调,俗而不雅。由于这些偏见,琴歌长期在琴人中处于被鄙视的地位,从而使琴歌艺术的发展受到相当大的阻碍。
在明中叶至清初期间,江派琴家谢琳、黄士达等人强调“近文对音”,主张弹唱琴歌,同时刻印了不少琴歌专辑,使琴歌艺术又一度活跃起来。但当时的琴歌也存在一些问题,例如琴歌《陈情表》、《滕王阁序》等属于散文或骈体,篇幅浩大,结构松散,不适合配乐弹唱。也有的琴歌,并非根据词义谱曲,来表达其思想感情,而是依音填词,饾饤成曲,其音乐不能表现歌词的意境。
20世纪50年代以来,管平湖、吴景略、姚丙炎等前辈琴家在琴乐打谱方面进行了大量艰苦的工作,为琴乐打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。
《梅花三弄》《潇湘水云》《平沙落雁》三首古琴
名曲都与衡阳有渊源
琴乐是人心灵的外在体现。不同琴家,对琴文化的理解有所不同。随着理解的不同,流露于指下,则神韵各异,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。古琴的九大流派是指川派、浙派、虞山派、广陵派、浦城派、岭南派、诸诚派、九嶷派、梅庵派;古琴的十大名曲有《潇湘水云》《广陵散》《流水》《渔樵问答》《平沙落雁》《阳春白雪》《胡笳十八拍》《阳关三叠》《梅花三弄》《醉渔唱晚》。
据记载,十大古琴名曲中,《梅花三弄》《潇湘水云》《平沙落雁》三首都与衡阳有渊源。
《梅花三弄》相传原本是晋朝桓伊所作的一首笛曲,后来改编为古琴曲。桓伊是东晋一个有名的军事家,更是一个有名的音乐家,据清乾隆《衡州府志》载,晋哀帝时国内动荡不安,桓伊举家避祸,南下隐居衡阳30里外的云锦峰(后名伊山,又名桓山,在今衡阳县杉桥镇伊山村)。桓伊喜弄笛,其吹笛出神入化,时称“笛圣”,曾在笛上“为梅花三弄之调,后人以琴为三弄焉”。琴曲《梅花三弄》即据其笛曲改编。苏轼有词赞:“谁作桓伊三弄,惊破绿窗春梦。”
与衡阳有关的第二首名曲是《潇湘水云》,南宋浙派琴坛始祖郭沔所作。南宋末年,元兵南下,临安失守,官场腐败黑暗,郭沔便隐居于湖南南部衡山附近。他感慨时势飘零,满怀愤国忧世之情,却只能观潇湘二水水起云涌,遥思故国。“每欲望九嶷,为潇湘水云所蔽”,于是作《潇湘水云》以记之,这首琴曲被认为是爱国思想、艺术性和技巧性都达到了最高境界。
《平沙落雁》是近300年来流传最广的古琴曲。它的作者据传是毛敏仲。毛所作传世名曲很多,主要有《渔歌》《樵歌》《山居吟》《列子御风》《庄周梦蝶》《禹会涂山》等。元兵破临安后,毛敏仲追随先师郭沔的足迹,曾隐居衡阳郡十余年。《平沙落雁》便是隐居期间创作的曲子。(来源:衡阳日报 文/图 记者 许 珂)
- 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:建“红黑榜...
- 衡阳市为"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、最...
- 湖南衡阳:"衡阳群众"志愿者,你的...
- 衡阳:激励文艺精品创作 努力建设...
- 湖南省衡南县:山乡处处绽放新时代...
- 湖南衡阳:检察官送法进学校 护航...
- 衡阳:寒冬慰问留守儿童,真情关...
- 衡阳市蒸湘区: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...
- 湖南衡阳:巧手“剪”出主旋律 校...
- 湖南衡阳石鼓区:"138"体系,打开马...
- 2位衡阳身边好人光荣入选11月“湖...
- 衡阳:让“中华龙”重新点燃留守...
- 2019年度湖南省见义勇为英雄及先...
- 刚刚公示,湖南5地拟命名为国家卫...
- 衡阳:用人单位劳动保障诚信等级...
-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精神宣讲...
- 冬日暖“羊”!南华大学援鄂医疗...
- 4位衡阳人入选12月"湖南好人"候选...
- 衡山县:"衡阳群众"志愿者冬日为残...
- "我和2035有个约" 湖南省青少年主...